您的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学长分享

【职业分享】一个关于“学渣”也有短暂春天的励志鸡汤小故事

发布人:林芝资讯来源:指导部 发布时间:2017-02-28 16:11:36点击数量:297

【竺人物】宋础良 | MIT申请记: 一个关于“学渣”也有短暂春天的励志鸡汤小故事

刚来浙大的时候是全校最小的启真班。记得大二时互相调侃去年高三、明年大四,结果现在都大四了(炸裂,都变成腊肉了)。实在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记录一下申请中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希望学弟学妹引以为戒,不要犯我的教训。

接到邀请的时候看了几份学长学姐写的稿子,赶脚大家都太厉害的样子~我的渣三围(GPA, GRE, Girlfriend TOEFL)似乎会教坏小朋友,请大家照顾学长的脸(并不厚)不要问了。非常非常非常不建议和我一样成绩差到不好意思去开排名、TOEFL因为嫌考试时间太长了就懒得重考,以及GRE听了学长的建议干脆直接裸考。后果很严重滴!大家还是要跟其他勤快的学长学姐看齐。其他硬件条件也一点不硬,申请的时候只有一篇会议文章和一篇投稿的期刊文章。不过都没啥用,因为前者是经济学的,即使拿了最佳学生论文奖也专业不对口,后者是偏微分方程的,但直到前段日子才被接收所以申请时候根本没提。

我感觉我整个申请就属于误打误撞。比如申Caltech的时候因为错过了数学的申请又早就把 GT成绩单寄了,就去申请了地质科学。。。比如错了GREsub的报名时间。。。再比如在墨西哥浪的时候发现宾馆没有网就眼睁睁地错过了一个学校的申请死线。。。让我面壁思过一会儿。。。再思过一会儿。。。这些都是反面案例,请同学们引以为戒。

如此漫不经心自然也没什么好结果。收拒信收到手软的我一度和当时也是拒信满手的W室友整晚卧谈感慨人生,我都开始规划怎么Gap一年了。事实证明,一个人郁闷久了会不大正常,比如当时非常亢奋,以至于导师经常以为我收到了什么dreamoffer。和他人交流以后发现这情况还挺常见的,一个哈佛学长当时没拿到哈佛的录取之前每天喝酒喝到醉来消愁。每个人申请道路都不一样,比如另外一个竺奖D室友在12月就知道自己被哈佛录了(啊,暗搓搓地嫉妒一下),但他实际上最开始在哈佛的毕设研究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直到后来因为太厉害比实验室的博后们都纷纷比了下去才最终斩获哈佛。W室友在历经波澜之后也去了他研究的方向专排第一的UTAustin(比我还早拿到offer,然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大部分人的申请可能或多或少都是有些波澜的。

1月份的时候MIT两个教授(生物物理和量化生态学的两颗新星)组织了一个会议,然后我睡过了头,是被实验室同学拖过去的(捂脸)。惊喜地发现其中一位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一篇Science论文的作者,然后在哈佛导师的引荐下我就羞涩涩地去套磁了(之前并没有任何除了邮件以外套磁的经验)。约了正式见面的时间(都是两月中旬了),跟MIT老板汇报了自己在哈佛做的工作,包括——##以下是学术中的道貌岸然示范-->如何科学地吃屎(微生物移植疗法研究)、怎么让鸟更快地朝一个方向飞(群集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如何数高维脑洞(拓扑数据分析)、为什么人口密度一定是非负的(平均场博弈论方程的定性分析)、肚子里的微生物要不要药丸(生态系统的结构可控性),我们的细胞是不是一枚赛艇(基因调控网络的通用结构)<--以上是学术中的道貌岸然示范##——以及自己写的一个维基百科界面(日均阅读三百次,感觉是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巅峰了/(ㄒoㄒ)/),然后他挺满意。这些工作都要么尚在投稿要么还么写要么不属于学术工作,如果不是当面套磁的话完全是不能用的。和这届一同去毕设的C同学也是一定程度上类似的情况,最终他斩获了MIT 人工智能研究所(CSAIL)的offer。我个人觉得吧,有机会还是参加竺院的毕设,或者至少有海外交换/研究的经历。拿到一封海外教授的强推荐信还是非常重要的。竺院毕设的一个额外好处是在申请期间可以当面和教授聊天,套磁的成功率会高很多。

最终,MIT作为我唯一一个没申请的六大,成为了唯一录我的六大。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我绝对不知道,我作为一个失学生怎么把我选到MIT去了。拿到offer之后第一件事是赶紧把其他offer给withdraw了,因为怕还有拒信会进来(一朝被蛇咬的典型)。然后和爸妈打了电话,然后老爸表示并不知道这学校是啥,老妈表示她要给自己去买新衣服以表庆祝。。。然后我兴冲冲地发了微信朋友圈,表示决定去MIT了,然后被知情人士狠狠的嘲讽了一脸明明你就只有一个学校还可以。人艰不拆啊同学们!看来是没脸去知乎回答“拿到理想的offer是一种什么体验”了。

不可否认,浙大申请是有一定劣势的,比如我就没见过哪个外国人能读出Zhejiang。记得室友在哈佛应用科学系做毕设,有老师直接把他默认成清华的,以及我在Open House的时候碰到的学生和老师貌似都只知道清华。但学长学姐们都一直在争气,为我们后来人铺平了道路。我已知的浙大这一届拿到的MIT的PhD offer就有六个,一定程度上是学长学姐的功劳。比如说我在哈佛的毕设老师就是因为上一届的竺奖哥曹鸿泰学长的杰出表现而对浙大刮目相看(他在这儿写的论文我读了两个礼拜还没看懂/(ㄒoㄒ)/,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不必自怨自艾,申请本来就是随机性颇大的事情。做好该做的,然后听天由命,说不定committee突然就瞎了呢。

之后会在MIT工学院的土木与环境工程系(CEE)和计算科学中心(CSE)读系统方向的博士,可能会拿个计算机(EECS)或者运筹学(OR)的硕士。我当然不会说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我申请的是公民与环境工程系,我当然也不会说我还一直以为我在医学院的药学系(Departmentof Medicine)工作,然后被导师嘲讽了一发#论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失学的担忧结束之后开始担心失业了。和杭外的MIT学长聊天以后,他表示小屁孩担心个啥,这个暑假是你最轻松的一个暑假。。。人生的路很长,哪怕从事学术道路,申请结果也没根本性的影响,比如科大的潘建伟教授要是去了美帝名校很可能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真实的申请体验远远不止以上的。甘苦自知,但总而言之,我想说的是:申请的时候自己还是勤快一些(以我为典型反例)、申请时候的挫折再正常不过请不要放弃、要理性看待申请是有随机性的这一点,以及申请结果只是人生的一小步而已。好大而空啊,不过我这个典型学渣的非典型申请经验貌似也就这么一点点经验可以传授了。

-------------------------------

申请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有太多的人的帮助才有最终的收获。

谢谢帮我写推荐信的各位导师们。卢兴江教授的微积分课程将我引入了数学的大门,并且一直指导和支持着我的选择。孔德兴教授在偏微分课程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开放问题,我从问题的解决中收获的愉悦巩固了自己研究的信心。陈叔平教授指导了我整整一年的SRTP,几乎每周一次的见面让我近距离接触了一个成功的学者的思维方式。武俊德教授组织的量子计算讨论班,让我见证了应用数学的美丽,以及在申请道路上有求必应的支持让我无比感动。港大经院的张五常教授对我的赏识和一路的支持是意外的惊喜,苏夫人也在百忙之中依旧携手相助。哈佛医学院的刘洋彧教授对我进行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让我明白了如何做好的科学研究,以及对我的申请投入了甚至比我还高的关切。

感谢义务帮我改文书(SoP)的北大元培和哈佛法学院的两位学长。没有他们的协助,我最初不成熟的文书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用于申请的。感谢帮我修正研究陈述(ResearchStatement)的我哈佛和MIT的两位老板,他们的多易其稿才最终促成了MIT的录取。感谢由唐院长和童学姐组织的竺院毕设机会,不然哈佛和MIT对我而言可能永远是遥不可及的。

竺院的启真班是坠好的,遇见了很多好朋友。求是数学班诸位以数学为志业的同学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Yang’slab的各位组员都认真地教着我这个小白各个领域的知识。在波士顿的伙伴们给予了我最好的博士屯时光。

    挂一漏万。感谢申请道路上所有帮助我的人。

    浙大的四年是美好的,希望学弟学妹珍惜这无尽可能的日子。长江后浪推前浪,等着你们碾压前辈们(当然我已经被碾压了o(一︿一+)o,请大家向更高的目标看齐)。

 

底部连接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使用者: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未经同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引用与转载本网站任何信息

技术支持: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