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国家民委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民党发〔2022〕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
学校简介详见中南民族大学主页:www.scuec.edu.cn。
一、招聘岗位
教师岗位90个(高层次21个、普通师资69个),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招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
2.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恪守师德师风规范。
3.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专业功底扎实深厚,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动态,对学科发展有前瞻性、战略性思维,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
4.教育教学实绩突出,能够高质量讲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本科生课程。
5.廉洁自律,无师德师风、学术不端和教学事故等一票否决事项。身心健康。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人员,曾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开除公职的人员,曾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考试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人员,聘用后构成回避关系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二)资格条件
1.学历要求:一般应有教育部认可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经历,并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23年12月31日前取得相应学历学位(含择业期应届毕业生)。
2.年龄要求:教授,45岁以下(1978年1月1日后出生);副教授,40岁以下(1983年1月1日后出生);博士(硕士)研究生,35岁以下(1988年1月1日后出生)。业绩特别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3.材料要求。个人应聘简历(本人签字)、近五年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检索报告原件,身份证、职称证、本硕博学历学位证等证书复印件,其中有高校教学工作经历者须提交原单位教务部门出具的教学实绩证明。上述材料试讲环节应提交至用人单位。
学科专业等具体条件见附件。
三、招聘程序
1.应聘者在中南民族大学人才招聘系统提交简历,用人单位通过资格审查确定试讲人员。
2.用人单位组织试讲(面试),对应聘者教学和学术能力进行考核。试讲综合分数达到60分者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3.考察、体检。根据试讲考核成绩确定初步建议人选,按1:1比例确定参加考察与体检人员,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在三甲以上医院进行体检,体检费用自理。考察需全面了解考察对象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素质、遵纪守法、自律意识、学习和工作表现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方面的情况,查阅人事档案,并对考察对象有关材料进行复审。
如放弃资格或体检、考察不合格,经学校研究,可根据最终成绩进行递补,也可以不再递补。
4.公示。根据考核、体检和考察结果,学校研究确定拟聘人员。在国家民委网站、中南民族大学网站对拟聘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7个工作日。
5.审批及录用。公示无异议人员报国家民委人事司批复后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四、其他事宜
2023年教师岗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合同管理,确定聘期和聘期工作目标任务等。
公开招聘工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进行,学校纪委办、监察处全过程监督。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简历中须标注主要社会关系(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子女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五、联系方式
人才招聘系统:http://rczp.scuec.edu.cn
联系人:杨老师、聂老师
联系电话:027-67842183/67842389
报名截止时间:期间招满为止
附件:中南民族大学2023年教师岗位公开招聘计划需求表
中南民族大学
2023年2月10日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高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10万余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办学基础稳步夯实。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9000余人。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型硕士点。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
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国家级24个),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农科”项目5项、“新文科”项目4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815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976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79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49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2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学校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第86位,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124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科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
学校影响不断扩大。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非“985”“211”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2001年、2006年、2016年,连续三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成绩优异。2017年8月,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9月,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建校70年来,累计培养了17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与恩施州、铜仁市、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黔西南州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乐安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精神,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湖北省、武汉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等称号。多次被湖北省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委中心组”“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9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国家民委‘三全育人’模范”“湖北省十佳班主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师生代表。
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四个服务”办学要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请稍候...